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美丽公路景观提升设计中文化导向及应用 ——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前言 “公路”是承担运人载物的交通工具和让人行驶的公用道路,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行,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地方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表现。“美丽公路”是旅游公路的分支

0 前言

“公路”是承担运人载物的交通工具和让人行驶的公用道路,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行,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地方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表现。“美丽公路”是旅游公路的分支和延续,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对美丽公路的概念有统一说法。詹金涛在“两美浙江建设下的美丽公路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明确:“美丽公路”是一种包含公路用地红线范围内外目光所能及的所有景物的,集景观美化、生态修复、环境优化、文化传承、便捷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公路。[1]

本文以“S206 泾县鼓楼铺至财富路口段美丽公路”项目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鼓楼铺段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以文化导向思路作为设计指引,将鼓楼铺段打造成进入泾县的文化展示窗口,让公众行驶于206 省道进入泾县时,可以初步了解泾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文及社会经济;当人们在此短暂停留时,不仅能够亲近自然欣赏到优美的植物景观,还能体验到泾县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享受公路行车服务环境,给旅程一个舒适惬意的体验。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区位

S206 美丽公路项目位于泾县东北方位,为省道S206 泾县段,起点为泾宣交界处,终点为财富东路交叉口。依据道路两侧风貌状况与相连重要旅游景点,约13km 长的S206 泾县段美丽公路两侧绿化提升设计,同时根据美丽公路的建设和实际情况,在宣城方向进入泾县的交界处鼓楼铺段,约600m 长,m2的区段,重点打造成宣城进入泾县和泾县进入宣城的公路门户景观形象。

1.2 项目建设背景

2019 年泾县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行政部门切实将“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理念贯穿于公路建设全过程;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文化强国、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共同助力泾县生态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

泾县处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徽州文化圈北门户,处于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大旅游圈的怀抱之中,是多个经济区实现互联互通的中心枢纽。泾县全域旅游规划总体格局中,将S206(泾县段)作为青弋江百里山水画廊的一部分,总体定位至关重要,故急需将S206(泾县段)整体景观提升,形成一条板段式的美丽公路来承前启后全域旅游的总体格局。

S206 美丽公路景观提升的目标是将其设计为一条风景优美的旅游公路,它不仅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区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的磁力场所在,更是链接周边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区域旅游连接线。

2 文化导向下鼓楼铺段的总体布局

2.1 鼓楼铺段现状及周边资源禀赋

鼓楼铺段设计面积为m2,东临宣城、泾县交界处的起点,是门户景观和文化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南起安徽省网红旅游道路“皖南川藏线”的西北出入口,深入往南旅游资源丰富,有风景秀美的月亮湾景区、皖南川藏线的蜿蜒曲折等;北接马头林场,林场的树木茂盛,深入往北便是青弋江主航道,有马头祥景区和古码头遗址,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待深入挖掘;西承S206往泾县县城方向,更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5A 级景区查济古村落、桃花潭、宣纸古槽遗址、新四军旧部等一系列文化旅游资源。

鼓楼铺段因S206 公路分隔成南北两大片区,南北两大片区由两条村道分开,形成南北东西各一片区的整体格局。基地内整体植被良好,东北区块原有停车场、厕所、仿古景观亭和一些闲置民房;西北区块现为大片低洼地块,中间为草坪,草坪边缘为成片乌桕、无患子色叶林;东南区块原有一片宣纸卷纸形式的景墙,但过于单一,缺乏视觉引导性,景墙后侧为成片竹林;西南区块为停车场和茶园,整体呈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如图1 所示。

2.2 文化底蕴导向下的功能分区设计

在满足公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鼓楼铺段的整体设计以文化内涵为主体,深入挖掘泾县、S206 沿线、鼓楼铺一系列的文化内涵,结合空间布局和地方特色加以布局分区,如图2 所示。

图1 项目基地现状航拍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文化底蕴导向下的功能分区设计(图片来源:上海亦境)

鼓楼铺段因S206 公路分隔成南北两大片区,其中南片区为蔡村镇辖区,蔡村镇资源丰富,自古以来盛产毛竹,素有“金蔡村”“华夏毛竹第一镇”“皖南茶乡”之美誉。山林竹海、青山秀水,使蔡村成为著名的影视外景地。境内风景优美,拥有竹园7万余亩,被安徽省林业厅授予“安徽竹乡”称号。[2]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204/664.html

上一篇:教育的技术、技巧和文化:打破铁三角
下一篇:萍乡市南正街沿河路景观文化之我见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