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丧俗仪轨与吹打乐文化研究以重庆接龙吹打乐为(2)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丧俗仪礼中的吹打乐及其社会功能 一般来看,在与接龙吹打紧密关联的诸多礼俗活动中,丧葬仪式是最为突出且常见的一项。死亡,是人类文化中永

三、丧俗仪礼中的吹打乐及其社会功能

一般来看,在与接龙吹打紧密关联的诸多礼俗活动中,丧葬仪式是最为突出且常见的一项。死亡,是人类文化中永恒的主题。人们在非常久远的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对于死亡问题的重视。人死后,要办丧礼,这被认为是人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关口。法国学者阿诺尔德·范热内普使用“通过性仪式”来阐述这种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性仪式。他认为:“在通过另一个世界的路途及入口时,存在一系列过渡礼仪。其细节因那个世界之远近及结构而不同。”[3]范热内普还指出,丧俗礼仪应属于分离仪式一类,分离仪式的核心是将逝者与原来社会断绝[4],其仪轨有其特定含义和规范性。

礼在中国传统的社会行为准则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绵延数千年,灌溉与浸润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传统的行为准则中,“礼”与“乐”又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影响,无乐不成礼。因此,要辨析接龙地区的礼俗内涵,肯定离不开最重要的接龙吹打;反过来,要研究接龙吹打乐,亦肯定离不开当地的礼俗活动。在接龙镇,几乎大多数的民俗活动,都与接龙吹打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说乡间礼俗是接龙吹打赖以生存的土壤,那么接龙吹打则可以说是当地乡间礼俗的灵魂。

严格地说,在接龙镇的传统丧葬仪礼中,包含了多种文化因素。既有传统,也有现代。既有宗教,也涵盖世俗。具体表现为宗教——礼乐——世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仪轨类型。作为贯穿始终的吹打乐,它主要起到了一种类似“桥梁”的作用,巧妙地连接了颇显神秘的宗教仪式与俗世情感,将宗教行为与俗世人情聚合在一起,拉近两者的距离。

四、乐班的传承与经济来源

接龙吹打的传承基本是以乐班为单位而展开的。在通过丧俗仪轨研究接龙吹打乐的同时,进一步剖析吹打乐乐班建构有其深刻的意义,并极有可能对接龙吹打的文化解构大有裨益。

乐班的组建大致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临时性乐班,还有一种是固定性乐班。临时性乐班的组建非常自由,主要根据“接活”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没有特殊情况,组班还是与固定乐班相同,或以固定乐班的成员为主。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事发突然,难以召集到所有的固定乐班成员。这就很可能会出现与其他乐班成员“混搭”的情况。临时性乐班的活动通常来说,几乎都是出现在丧葬仪轨中,在其他活动中,基本是以固定性乐班为主。固定性乐班一般来说,都是具有相同师承关系的乐人组合,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血缘宗族关系,二是艺术师承关系。血缘宗族关系的传承方式在早期的吹打乐班中较为常见,但是随着时代经济与乡村社会体系的变化,已经逐渐地被淡化开来,转而开始以艺术师承关系为主。

五、结语

文化即阐释。民族音乐学所谓的“事实”,就是民族音乐研究者到田野中寻找到的材料,本身就是阐释。社会的形态所提供的社会环境对音乐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5]。

中国的民间吹打乐班是在一个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环境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这个快速发展的进程大致兴盛于宋代。[6]而传统的丧葬礼仪规范则出现得更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出于人们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民间丧仪中的吹打音乐行为也显得极为谨慎而有定式。在这个长期的历史人文语境中,接龙吹打经历了真正意义上市场风雨的洗刷,结出的是一颗在自然条件下尽情成长的硕果。

[1] 徐万德,张勇.接龙吹打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8).

[2]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13.

[3](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2.

[4]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2.

[5]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174.

[6]傅瑾.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3):1.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225/709.html

上一篇:美国数学月刊数学问题的推广
下一篇:安徽人的文化与精神派对新安晚报徽派文化栏目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