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鲁迅改误笔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20年8月5日,鲁迅完成了短篇小说《风波》的创作。两天后把手稿寄给《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陈审阅后,决定立即采用。并赞赏该小说道:“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致周启

1920年8月5日,鲁迅完成了短篇小说《风波》的创作。两天后把手稿寄给《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陈审阅后,决定立即采用。并赞赏该小说道:“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致周启明》同年8月22日)作品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1920年9月)上,后收入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小说有一处写六斤打破一只碗,第二天她父亲七斤把碗拿到城里去补的情节。由于碗缺口太大,补好要钉十六个铜钉。但小说结尾却是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个“十六”,一个“十八”,前后抵牾。这的确是作品的疏漏之处,虽然它无关宏旨。 小说发表后的四五年间,未见有什么人提出铜钉数字的问题。到了1926年,鲁迅的学生、未名社的李霁野发现了这个误笔。鲁迅确认这个失误后,在给李的信(1926年11月23日)中说:“六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记得七斤曾说用了若干钱,将钱数一算,就知道是多少钉。倘其中没有七斤口述的钱数(手头无书,记不清了),则都改十六或十八均可。”根据文本交待:“三文钱一个钉”,“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所以改成“十六个铜钉”就前后一致了。鲁迅只为这多出来的两个“铜钉”,在小说问世6年后,还专门写信要求订正,可见先生创作态度是多么的认真、何等的严谨啊! 鲁迅写作本着对作品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对作品偶尔出现的不足与失误,不回避,不敷衍,立刻倾尽全力,用心补救。文学大师如此严谨的作风、严苛的做法,彰显的是大家风范,留下的是标本式示范,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1920年8月5日,鲁迅完成了短篇小说《风波》的创作。两天后把手稿寄给《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陈审阅后,决定立即采用。并赞赏该小说道:“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致周启明》同年8月22日)作品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1920年9月)上,后收入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小说有一处写六斤打破一只碗,第二天她父亲七斤把碗拿到城里去补的情节。由于碗缺口太大,补好要钉十六个铜钉。但小说结尾却是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个“十六”,一个“十八”,前后抵牾。这的确是作品的疏漏之处,虽然它无关宏旨。小说发表后的四五年间,未见有什么人提出铜钉数字的问题。到了1926年,鲁迅的学生、未名社的李霁野发现了这个误笔。鲁迅确认这个失误后,在给李的信(1926年11月23日)中说:“六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记得七斤曾说用了若干钱,将钱数一算,就知道是多少钉。倘其中没有七斤口述的钱数(手头无书,记不清了),则都改十六或十八均可。”根据文本交待:“三文钱一个钉”,“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所以改成“十六个铜钉”就前后一致了。鲁迅只为这多出来的两个“铜钉”,在小说问世6年后,还专门写信要求订正,可见先生创作态度是多么的认真、何等的严谨啊!鲁迅写作本着对作品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对作品偶尔出现的不足与失误,不回避,不敷衍,立刻倾尽全力,用心补救。文学大师如此严谨的作风、严苛的做法,彰显的是大家风范,留下的是标本式示范,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408/774.html

上一篇:新媒体语境下城市文脉的发展范式与创新路径基
下一篇:月刊卷首语浸入我们骨髓的是文化引发读者思考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