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深挖洞广积粮冷战时期美国的民间避难所文化(3)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改弦更张的肯尼迪 不过,到了1961年,肯尼迪上台执政后,新的红头文件发下来了,上一届政府“在自家建造避难所”的倡议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肯尼迪认

改弦更张的肯尼迪

不过,到了1961年,肯尼迪上台执政后,新的红头文件发下来了,上一届政府“在自家建造避难所”的倡议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肯尼迪认为民众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应该出资修建大规模的专业核避难所。与此同时,肯尼迪政府也承认,不可能让所有避难所都拥有抵御核弹直击的防御力,这等于把整个北美大陆都建成一个巨大混凝土掩体。

于是,新一届政府退而求其次,开始在国内大规模修建能够抵御核爆后核辐射侵害的避难所。这些避难所通常位于大型建筑物的底层或者中间楼层,规模足以容纳数百人。当发生核爆后,民众可以进入到这些避难所中求生。按照政府的标准,在避难所内部存放有大量的补给品,足以让避难的民众至少坚持两个星期。不过,直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开始时,这种避难所才建成了5个,如果苏联政府不顾后果展开核大战,美国绝大多数的民众均无法得到有效的庇护!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到了1965年,美国境内已经修建了1000多个类似的大型避难所,随时可以投入使用。

尽管肯尼迪做出了这样的倡议,但是有不少民众还是信不过政府,更热衷于在自家的后院修建避难所。与之相对应,商业公司推出的形形色色的避难所依然大卖特卖。到了古巴导弹危机,那些在后院建设的核避难所首次投入使用。当时,有不少美国民众都相信美苏之间的核大战将不可避免,纷纷躲入了自家修建的核避难所中,以便应对接下来的核大战。

被遗忘的核避难所

不过,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落幕,令所有人为之恐惧的核大战并没有发生,美国民众也开始逐渐适应核平衡时代的生活。随着时间迈入1970年代、全面核战争的机会越来越小,大多数美国民众家中的核避难所逐渐转变为用于储存物品的地下室。同时,那些政府出资兴建的公用避难所,也开始转变为办公区域或地下停车场,原本储存的大批食品则陆续转移、用以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过,这些避难所民用化之后,人防工程的功能依然保留。

随着民众热情的衰减,建筑公司所收到的避难所订单也逐渐减少。到了1993年,苏联解体两年之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放弃了对这些建筑公司的强制监管措施,因为此时市面上还在为民众修建核避难所的公司已经屈指可数了。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331/768.html

上一篇:加强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
下一篇:广东省四会市绥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方案探究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