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棋王中的文化传承(2)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而脚卵象征着荣耀的传承,乐道于“家里常吃海味的,非常讲究”“年年中秋节,我父亲就约一些名人到家里来”“诗做得很好的,还要互相写在扇子上”

而脚卵象征着荣耀的传承,乐道于“家里常吃海味的,非常讲究”“年年中秋节,我父亲就约一些名人到家里来”“诗做得很好的,还要互相写在扇子上”“这是古董,明朝的,很值钱”[1]。他的祖上倪云林曾传承了真正的精髓,信佛参禅,将棋炼进禅宗,自成一路。后人却更多的只传承了棋路,享受于由棋带来的荣耀,脚卵争取参加农场的棋类队到地区比赛也是为了工作调动,为“生”太盛。可见只传承棋道并非让王一生成为棋王的根本,养“性”的人生态度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地被传承。

大多数人的追求先是由不饿肚子开始,然后是吃好,接着衍生出各种光鲜华丽的欲望,一个迭代一个。但是真正的名人将仕,令人心生佩服的人即便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依然两袖清风,只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要求。比起名利,他们更沉醉于做好一件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事做好。爱因斯坦说:人最大的快乐便是把他拥有的能力展现出来,这是追逐浮华的人体会不到的。而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若是为“生”在传承文化,那接下来的一切便已偏离。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蕴含着先人追之不舍,而今仍然哺之的营养,若为“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被乱加理解和运用,传递的便不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而是毒药。因此,真正的文化传承者一定是“养性”的。

三、“和了吧”

王一生的棋风先造势,后发制人,古今儒将。无论对手是对棋并不感兴趣的“我”,还是四处寻找的“异人”,下棋都是果敢勇决。城里的名手想收王一生为徒,王一生说:“这残局你可走通了”,“那我为什么要做你的徒弟”[1]。但在一对九的风云棋战里,对弈的老者最终浮现并提出和棋,“给老朽一点面子”,王一生仅一句:“和了吧”。没有遗憾,没有觉得不公,大气豁达。这是庄禅文化的传承。

王一生痴迷于棋,享受于一对九的车轮战到如痴如醉的境界,却并不执着于一个结果,逼着老者认输于自己。他曾败于脚卵两局,路上寻人下棋也会传出输的消息,农场里的朋友听见他赢,大家很高兴,听见他输,都一致否认,世人大多要个结果来证明些什么。

同是文化传承者的脚卵,参加农场的比赛是为工作调动,送乌木棋给书记也是为工作调动,他相比于王一生,没了热爱,只剩目的,困囿于生,王一生的气度便跃然于纸。而能真正传承棋文化的,字里行间,不言而喻。世人都叫他“呆子”,只知下棋,不论场合,不问世事,在串连时犯了事儿不知,与捡破烂的老头成往年之交,主动放弃脚卵用乌木棋为他换来的参赛资格,但作者却道: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

个人的抉择与判断与个人价值观紧密相关,有人下棋为赢,有人下棋为乐,有人下棋为生……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动机有导向作用,是我们辨别是非的关键。现在世界范围的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互相交锋,我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开始出现多元化多样化。作为文化传承者,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个人行为的稳定器,也是我们在传承的道路上把握好自己的关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价值观与国家保持高度统一,与传承优秀文化的目标紧密相连,摈弃个人喜好,个人利益,不争输赢,真正将发扬民族文化放在第一位,是每个文化传承者的责任。

四、结语

我们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但传承者并非仅仅只是传承,还应开拓创新。真正的文化传承者专业素养上应取其精华,摒弃糟粕;心性上应淡泊名利,乐于其中;行为上应海纳百川,豁达大度。总的来说,无论是王一生提供的生命境界,还是阿城要表达的文化传承都极具研究意义。

[1]阿城.棋王 树王 孩子王[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2]陈秀琪.论《棋王》的叙事策略[J].文化学刊,2018,9: 80-82.

[3]韩宇瑄,宋浩钰.内化与超越:论阿城小说的世俗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2):100-104.

[4]钱璟.精神与物质追求的和解——解析《棋王》中的生道与棋道[J].汉语文化,2020,18:119-120.

[5]陈曲.是否真世俗?——对阿城世俗小说观中几个悖论问题的探讨[J].重庆社会科学,2019,11:120-128.

[6]钱娜.《棋王》中的“吃”与“棋”[J].文学教育,2020,7:28-29.

周慧(1984- ),女,汉族,安徽霍邱人,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方向:新时期文学与人本主义、中国新文学思潮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709/846.html

上一篇:巴金小说家中的家文化深层分析
下一篇:关于文化遗产学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思考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