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月刊我很赞同你的看法,语文的“人文性”和学生的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一定扎根于大量的阅读和系统的训练上的,那么,你是如何做到让学生“思想深刻”呢?
罗晓晖 现在的语文教学太急功近利,只盯住考试,结果适得其反。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思想深度和提高考试的能力之间,我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解决。首先,我上课很自在,敞得很开,也有启发性,能够抓住学生。学生很兴奋,对这个学科感兴趣;他感兴趣了,就相信你,你说的话他自然就要听。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声望形成的过程。一个受欢迎的老师,一定要有一点声望的,这样,你说什么,学生才愿意去做。
我们常说语文需要积累,需要相当大的阅读量,道理上都没错的。但是我觉得就高中生来讲,阅读首先要让他能够在功利性的事情当中显示出效益来。比如说,高一的时候,我要学生每一周自己找书来读,做摘抄,一周两页纸,他觉得哪句话很精彩就抄下来,他觉得这是经典就抄下,他觉得哪一段写得特别好,就抄下来。高一一年没有写作文的任务,就做这个摘抄,这实际上是促进他去读书。不要小看这个训练,这其实是训练他拥有一双审美的“慧眼”,也是一种逐步积累内化的方法。这对写作的意义也很大,这比在那里“闭门造车”式的练习写作文,价值大得多。
在这个基础上,高一阶段,我要求学生要广泛地读书,去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究竟在哪个方面,我一般推荐他们去读诗和散文方面的书,这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诗和散文最能培养文学语言的感觉。这也缩小了范围,同时把主动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我推荐给你50部名著,你必须按照这个去读才有收获,这个东西理论上是对的,实际上是行不通的。我先给他压缩了范围,然后叫他们自己去泡书店,找到投合他自己口味的、喜欢读的书。
教师月刊阅读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结合摘抄,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高二、高三是否有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
罗晓晖 高二高三的时候,我以训练学生的小作文为主。高二重在模仿训练,让学生自己结合所读的文章,分析它好在哪里,它的言说方式,它的谋篇布局,你去认真分析,然后你自己想一个话题,按你分析出来的那种方式来写一段文字;高三重在总结和消化平时做的那些摘抄,读的那些书。
整个高中阶段,我很少写大作文,都以小作文训练为主。我教了这么多年书,觉得大作文训练是最失败的,无效的。写大作文,你会发现这学期第一次作文训练和最后一次作文训练,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水平是一样的,那么你训练了一学期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大作文训练,是不断变换题目、但水平原地踏步的训练。作文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评讲的时候,学生各个方面都有问题,请问你评讲什么?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情感、结构,面面俱到都讲?学生的作文哪个方面都有问题的,他没问题,你还教什么?他都有问题,你又评讲什么呢?你的评讲肯定就没有针对性了,最后只能念一两篇好一点的作文,草草了事。我以前也吃尽了苦头。面面俱到的后果,往往是面面俱不到。后来就改为以写片断为主的小作文训练,这样,训练与评讲,就非常有针对性,真正做到讲落实,讲过程,讲有效。
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让人变得聪明
教师月刊你刚才谈到的小作文训练,其实在你出版的《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和技巧》一书中已经做了系统的介绍,当时我的同事在编辑这本书时,一直感慨说你的学生真幸福,能够遇到你这么有思想的老师。
罗晓晖 谢谢!其实刚才谈的是操作层面的,但真正要训练学生“有思想”“思想深刻”,第一,要教会他们基本的思考方法;第二,要了解人类已经有的思想,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一个思考的背景。《高中作文要义》谈到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框架,我觉得这个东西不只是个应试的,也是个素质的,好多学生读了这本书,觉得它确实不只对考试有用。如果你没有一些基本的思想、基本的观念,就没办法去思考,你的思考仅仅是一个自发的状态,一种很原始的形态,不可能有什么高度和深度。
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让人变得聪明,给人思想的力量,让人的心灵更丰满美好,可惜我们的教育没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写作训练的时候,首要的任务,其实,都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zonghexinwen/2020/0708/342.html
上一篇:【文化】重庆沙磁文化区创建形成
下一篇:「津门网」国家文化部艺术中心研究员:著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