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第一个来华的基督(2)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在孤立状态中,得到繁荣发展的。不同文明只有相遇、交流、互鉴,在交流中相互影响,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大放异彩。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在孤立状态中,得到繁荣发展的。不同文明只有相遇、交流、互鉴,在交流中相互影响,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大放异彩。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如果不了解中华文明的根本重要性,就不可能理解中国。

他就是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

他率先推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促进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1817年,马礼逊翻译了《三字经》、《大学》、《三教源流》、《太上老君》等中国文化典籍,介绍到欧洲,使西方更好地了解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他编写了《中国一览》、《广东省土语字汇》等重要著作,撰写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其汉学研究影响巨大。马礼逊翻译和撰写的一系列书籍,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渠道。

马礼逊被安葬在澳门、他的前妻玛丽的墓旁,墓碑碑文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马礼逊,道学博士,首位被派往中国的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服务了二十七年,编纂和出版了《华英字典》,创办了在马六甲的华英书院,完成了中文版的圣经,并于生前亲见其完成的译稿出版,和大量派发给中国人。如今他在耶稣里安睡了。”

富有远见的马礼逊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对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你心中必须怀有对救主耶稣最大的爱,然后你才能去教导众人相信并依靠基督,才能本着你的愿望,去提升中国人的思想……””

他充分发挥自己精通中西文化、语言的优势,挖掘与运用中国文化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创造力,不断探索新概念。今天耳熟能详的“天国”、“弟兄”、“福音”、“使徒”等基督教词汇都是来自马礼逊译本。


他坚忍不拔,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创造多个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首次完整翻译出版中文圣经,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开办第一所教会学校,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

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 “英华书院”。学校以招收华侨子弟为主,实行双语教学,开设天文、地理、历史、数学、神学及哲学等课程,拓展学子们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与科学成就的学习和了解,促进了中西语言文化的沟通交流。学子都能流利地用中文和英文读圣经,很多人还能写一手漂亮的中英文并掌握算术和地理知识,会熟练使用地球仪。

马礼逊还翻译、撰写出版了《神道论赎救世总说真本》、中文圣诗集《养心神诗》、《年终每日早晚祈祷方式》、《神天道岁集传》等神学方面的书籍。

马礼逊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坚韧的品格和个人勇气。他把圣经的翻译视为一项圣工,一项文字侍奉。希望自己的中文译本,使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基督,认识真理。

马礼逊继把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翻译成中文后,又把编纂一部介绍中国的大型字典提上了日程。他要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圣经为基督教的经典,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础。没有中文圣经,中国的基督教就成了无本之教,就无法构建自己纯正的信仰体系,令福音传播事工陷入困境。拥有一本系统完整的中文圣经,成了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的共同愿望。


他成就卓著,被格拉斯哥大学授予神学博士学位,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受到英国国王的接见。

翻译中文圣经,开创文字传教的先河

他努力重新塑造文化间的对话、交流,促进和平、相互尊重,弘扬宽容的精神。有英国“汉学之父”之称的乔治·斯当东认为马礼逊是“公认的欧洲第一流的汉学家”。美国人亨特甚至称马礼逊为“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传教士和汉学家”。。

马礼逊熟读中国文化典籍,他不仅是一位传教士,也是一位文化学者,更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汉学家。

“在我翻译时,我曾苦心研究如何才可达到忠诚、明白和简洁的境界,我宁愿采用通俗的文字……力求不用异教哲理和宗教的专有名词……务求达到不脱离原著的意义。”务求达到不脱离原著的意义。”

1804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决定了马礼逊的人生走向。一件事,他的母亲因病去世,送别母亲,再无后顾之忧。第二件事,早已加入长老会的马礼逊,向伦敦传教会郑重提出申请,到海外宣教。他信心坚定地说:“求上帝将我置于困难最多和从人类眼光中看来最难成功之布道区域中。”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zonghexinwen/2022/0822/907.html

上一篇: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65岁了 《收获》发
下一篇:新京报《大戏看北京》专刊|9月号导读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