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美丽公路景观提升设计中文化导向及应用 ——(2)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竹、茶是该镇两大支柱产业,同时也因茶、竹元素留下了众多的文人墨客的诗句和现代电影作品,已形成了其地域文化,所以在功能分区设计中结合现有场

竹、茶是该镇两大支柱产业,同时也因茶、竹元素留下了众多的文人墨客的诗句和现代电影作品,已形成了其地域文化,所以在功能分区设计中结合现有场地和文化,分别设计了茶园如图3所示和竹园如图4 所示。

图3 蕴含“茶”文化元素的茶园景观设计(图片来源:上海亦境)

鼓楼铺段北片区为琴溪镇辖区,琴溪镇农业物产丰富,其境内有琴溪古宣州窑址和赤滩古镇、码头古村,且森林资源丰富,有杉树等主要林业资源。片区中间原为建筑,在满足建筑用地指标的前提下预留加油站区域,西片区结合现有色叶林木,于低凹处挖池,将色叶林倒影于水面,形成“小九寨”的文化名片;东片区结合其鼓楼文化和提炼古宣州窑址和赤滩古镇、码头古村的建筑形象,设计为具有地方建筑文化特色的驿站休闲区,如图5所示。

图4 蕴含“竹”文化元素的竹园景观设计(图片来源:上海亦境)

图5 具有地方建筑文化特色的休闲区设计(图片来源:上海亦境)

3 文化导向的景观元素设计

3.1 地形

“地形”是土地的一种外观形态,是“地貌”的近义词,指地球表面三维空间的起伏变化,简言之,地形就是地表的外观,一定程度上,“景观”可以解释为关于地形的艺术或科学。[3]地形既有峰峦、丘陵、平原等大尺度的地形,也有平地、台地、凹地、凸地等多种小尺度的表现形式。大尺度的地形造就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小尺度的地形在设计中并不是单独存在,可以彼此相连融合,通过地形塑造,形成近景、中景、远景结合的观赏模式,也是最能表现出地域文化风貌的景观元素。

3.2 配套建筑

建筑是地域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配套的建筑设计一定要体现地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美丽公路用地红线范围内公共空间的文化价值。美丽公路配套的建筑一般有公共洗手间、特产展销、咖啡简餐等小型的驿站式建筑。配套建筑的文化植入是指在设计中将地域文化元素糅合在平面布局、立面外观、空间关系等之内的建筑设计手法。

在鼓楼铺段的配套公共厕所建筑设计中,从建筑外观、立面颜色等多个方面进行文化元素提炼,将徽派建筑粉墙黛瓦提取出黑、白两种颜色,将泾县自然山峰和溪流线条的形态加以提炼,运用解构式构图和现代材料与工艺技术,设计一组既有现代感又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性配套建筑,如图6 所示。

3.3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是最能够体现文化特色的,它以一种物质形式的载体传递文化内涵,如同雕塑一样充分彰显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和设计主题。当笔者第一次开车行驶于S206 公路现场考察的时候,也能被它两侧的绿化和自然生态环境所注目,但走过以后,依然对它很陌生;当走过它周边串联的文化景点的时候,就因为它的文化底蕴与众不同,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浓厚的独有的文化气息。所以在鼓楼铺段设计景观小品的时候,每一处设计都注入着地域特色文化,完全区别于一个到处都能用的工业设施,让其具有特色的艺术价值而变得不可替代。

图6 提取地域文化元素结合现代工艺设计的配套性景观建筑(图片来源:上海亦境)

如泾县八景的景墙景观小品设计,其长140m,宽1.5m,高6.0m;位置坐落于鼓楼铺东南角宣城进入泾县的交界处,从宣城进入泾县,远望过去如一副画于宣纸卷轴上的泾县全景,当你从泾县往宣城方向时,是文人墨客在泾县留下的不同书法艺术呈现的一个个“泾”字。景墙不仅展现了泾县最有名的八景和“泾”字各种书法形式,同时也融合了徽派建筑中马头墙的形象元素,又将泾县宣纸和卷轴文化元素跨越式的展现给大众,取得良好的艺术和景观视觉效果,强烈聚集着地域文化元素的归属感,是一件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艺术性景观小品,如图7 所示。

图7 聚集着地域文化元素的泾川八景景墙(图片来源:上海亦境)

3.4 植物配置

地域文化的体现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极为重要,园林植物作为造园要素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园林的地域文化特征。[4]合理地将植物运用到美丽公路的景观提升设计中,可以通过植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直接营造地域文化氛围,也可以间接地蕴含地域文化特征。

在鼓楼铺段植物应用方面,结合泾县是文房四宝之一宣纸发源地,目前,宣纸也是泾县主要特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宣纸的主要原材料是青檀树,主要生长在泾县及周边地区喀斯特山地丘陵地带,这里生长的青檀树,组织均匀、纤维匀整,所以鼓楼铺段作为S206 美丽公路进入泾县的主入口,青檀树当之无愧的作为本土植物在配置,利用其特有的植物文化意蕴以充分契合鼓楼铺景观主题和地域文化。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204/664.html

上一篇:教育的技术、技巧和文化:打破铁三角
下一篇:萍乡市南正街沿河路景观文化之我见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