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传统文化四象理论在中医针灸中的应用(4)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表4四象体质人群针灸要点四象体质少阳人太阳人少阴人太阴人刺灸量度针灸并重,宜浅刺留针;灸时宜长、灸温、灸量轻多针少灸,浅刺留针短;灸时宜短、灸

表4四象体质人群针灸要点四象体质少阳人太阳人少阴人太阴人刺灸量度针灸并重,宜浅刺留针;灸时宜长、灸温、灸量轻多针少灸,浅刺留针短;灸时宜短、灸温重、灸量少针灸并重,深刺留针;灸时宜长、灸温宜和、灸量重多灸少针,深刺留针宜长;灸时宜长,灸温、灸量宜重针灸得气得气快,针灸感应明显得气快,针灸感应强得气慢,针灸感应明显得气慢,针灸感应较弱针灸疗效起效较快起效较快起效较慢起效较慢,疗程宜长

龟八法等特色针刺法也是基于“天人相应”思想将针刺手法与时辰参数相结合的一类取穴针刺法,亦是四象理论在针灸学中运用的体现[32-34]。

5小结

四象理论是古人用于阐述事物规律和现象的哲学思想之一,是对阴阳二元论的补充和细化。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下的人体的微观生命系统与宇宙自然的宏观生命系统之间的同构性规律,四象成为中医理论之一,并以四象体质模型为核心内涵。四象体质模型运用在针灸学中,对针灸刺激量的调控和刺灸手法的选择创新、针灸得气和疗效的体质性差异判定及中医体质针灸理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未来对中医四象体质的鉴别标准进行更详细的量化评价和大样本调查统计显得尤为必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和社会形态等方面多角度分析,使四象体质模型更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推动四象理论更广泛的运用到医疗健康事业中。

[1]赵文,林雪娟,闵莉,等.中医思维的内涵与外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46-49.

[2]贾耿.周易太极阴阳演变的规则及蕴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26-32.

[3]唐文明.朱子论天地以生物为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4(1):153-163,198.

[4]孙相如,何清湖,陈小平,等.先秦、两汉时期象数思维的文化渊源及其对藏象理论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6,57(23):1981-1984.

[5]李静,文颖娟.基于象思维的《黄帝内经》治法治则探析[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1):37-39.

[6]王正山,张其成.“正统四象说”与“医家四象说”相关问题辨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2):24-27.

[7]侯北辰,张其成,周晓菲.黄元御基本医学理论思维模型探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3):287-288.

[8]高治理,贺娟.黄元御对《黄帝内经》脾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11):890-893.

[9]段阿里,鞠宝兆,王宏利,等.基于《黄帝内经》时脏相关理论的脏腑发病规律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0):4510-4513.

[10]施娜,郭霞珍,许筱颖.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本质与“天-人”时空结构的相关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8,13(5):1091-1094,1099.

[11]王全年,李秀美.宇宙演化同构律[J].科技展望,2016,26(22):249-251.

[12]王全年,李秀美.中医理论同构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3):198-201.

[13]李龙强.信息的本质与广义同构原理[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8(4):14-20.

[14]王全年,吴世彩,李秀美.中医哲学的数学原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65-68.

[15]张娜,刘晓燕,郭霞珍.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的四时-阴阳-五脏关系的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6,11(2):224-227.

[16]连易,贺娟.《黄帝内经》中的人体自同构思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4):276-280.

[17]方琴琴,黄泳,蔡晓雯,等.不同体质人群穴位特异性分析与辨体调质的临床应用概述[J].河北中医,2019,41(9):1431-1436.

[18]张树生.对中医体质本源的认知与探索[J].中医杂志,2019,60(10):815-818.

[19]刘佩东,安琪,史丽萍,等.《阴阳二十五人》《通天》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框架[J].世界中医药,2018,13(2):312-316.

[20]洪在炅,张小虎,区永欣.《内经》体质学说概况及对韩医《四象医学》体质学说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4,22(1):110-111,115.

[21]金香淑,李金花.朝医学辨象论治临床应用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z1):6-7.

[22]屈重阳,徐玉锦.论朝医学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8,24(3):1-2.

[23]田智慧,王琦,张妍,等.中韩体质医学“治未病”研究比较[J].中医学报,2019,34(12):2507-2510.

[24]许龙泉.“四象人”是藏象、体质和病证的综合体[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8):14-15.

[25]丁立维,齐磊,王群,等.四象元素在清代医籍中的表达与内涵[J].中医杂志,2018,59(10):821-824.

[26]王昊,杜渐,邵祺腾,等.中医“五态人”体质特征分析[J].中医杂志,2013,54(23):2003-2005.

[27]林法财,费飞.论《黄帝内经》中“五态人”对针刺得气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2):90-91,107.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307/720.html

上一篇:用好新媒体团建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以南京
下一篇:纹样艺术的研究方法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