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桥梁建设背后的创造伟力与济世情怀 ——中华(3)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另一方面,桥梁让历史与现实相牵,在连通人类的“过往”与“今朝”之际,给人类留下了无尽的文明记忆及无限的文艺创作想象空间。首先,桥梁连通着

另一方面,桥梁让历史与现实相牵,在连通人类的“过往”与“今朝”之际,给人类留下了无尽的文明记忆及无限的文艺创作想象空间。首先,桥梁连通着历史与现实,给人类留下了丰富而鲜活的文明记忆。从古代的桥梁到近代的桥梁、再到现代的桥梁,每一座桥梁只要它还存在于世上,就是一块鲜活的文化记忆的存片。透过它们,人们可以回到历史的某一角落去追溯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风貌,去感受世事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比如,卢沟桥之于抗日战争,虎门大桥之于香港回归。倘若将不同时代的桥梁拼接在一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是一部中华民族桥梁的发展史,也是一幅中华民族社会文明变迁的生动历史。其次,桥梁为人类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和无穷的想象空间,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成果。在中国,桥是文人墨客时常歌咏、描绘的对象。特别是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有关桥的意象出现的次数和频率可谓惊人。汉魏六朝诗歌、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诗文中,都有与桥直接相关的篇章。在《全唐诗》中,以桥为题并且内容与桥相关的诗达1090余首,在宋词中以桥为内容的共有1380多首。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词曲名篇名句,更是为人们广为传诵。不唯如此,桥梁还与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密切相关。《白蛇传》中有“断桥”(杭州西湖白堤之上),《牛郎织女》中有“鹊桥”,民间传说“黄泉路上”有“奈何桥”(阴阳两界的分隔桥),等等。这些“桥”,为中华民族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为相关文艺作品的读者增添了不少回味的乐趣。此外,像国画中的瑰宝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代文徵明的《石湖图》及谢时臣的《杜陵诗意图》等,都有桥作为图中的重要景致,带给人们以美妙的艺术享受。

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作为方便人们通行的交通建筑物,桥在为人们提供实用功能、成为城市亮丽景观、带给人们审美愉悦之际,也成为中华民族过往风云历史与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记录者。人们通过观桥,不仅可以读取到中国不同时代科技的雄奇伟力、人文的卓越丰姿,亦可以感触到桥梁在勾连历史与现实时所折射出的中华文明的绮丽芳泽。

四、桥的至善诉求在于融通——让人类与自然相融、与社会相融,彼此融纳

桥梁建设自古与文化相伴而生,传承着人类的历史和文明。中国是最早掌握建桥技术及造桥历史最长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建桥、造桥实践中,中华民族不仅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开创了独特的桥梁建造工艺,积淀了丰富的桥梁科技知识和成果,而且建构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桥梁文化。

在中华文化中,桥梁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作为一种交通建筑的指称这一本义,而被中华民族以无比生动的生活实践赋予了更加丰富而多元的现实意涵。曾几何时,随着对桥梁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对桥梁价值理解的升华,中华民族由关注作为实物建筑的桥梁到升格为关照具有连通功能的各种抽象的“桥梁”。比如,“金桥工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推出的一项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建设项目)、“汉语桥”(21世纪初出现的服务文化交流、激发各国青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增进世界对中国语言与中华文化理解的文化活动)中“桥”的意义等。“桥梁又是一种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象征, 它或踏平坎坷, 克服障碍;或弥合伤痕,沟通心灵;或促进交往,增强友谊,凡此等等,都可以看做是桥梁的功能或同义语。桥梁它既具体又抽象,有物质的桥也有精神的桥。”[6]可以看出,在中华文化中,桥的至善诉求在于融通——让人类更加友好地与自然相融、与社会相融,彼此融纳。这正是中华文化对“桥梁”的高阶注解。

具体而言,在中华文化语境中,通过在自然环境中建桥、造桥而获得各种有形的物质的桥,人类可以有效摆脱各种自然界的障碍,获得便利的交通,进而能够更大范围地去了解自然,更有成效地改造自然,更友好地融入自然,继而获取坚实的立足之本和广阔的活动之基;同时,通过在社会生活、精神世界中建“桥”、造“桥”、修“桥”,而获得各种精神的、情感的、信息的、经济的、文化的“桥”,人类可以有效摆脱不同精神信仰、价值理念之间的差异和分歧,克服各种情感上的隔阂,跨越各类信息流通障碍,消融彼此的经济落差以及化解诸多文化冲突,从而更加友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世界,彼此融纳,乃至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204/667.html

上一篇:从地铁文化中引发的艺术管理思考
下一篇:美丽公路建设文化植入集成技术及应用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