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桥梁建设背后的创造伟力与济世情怀 ——中华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8年10月,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刷新了世界对中国桥梁建设能力与水平的认知。回溯既往,桥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是一个非常显在的存在物。不论是在山间河畔、湖滨江

2018年10月,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刷新了世界对中国桥梁建设能力与水平的认知。回溯既往,桥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是一个非常显在的存在物。不论是在山间河畔、湖滨江岸,还是在诗词歌赋、书画文章中,人们都可以发现它多姿多彩的“身影”。

桥,繁体字为“橋”。《说文解字》卷六之木部中有“橋,水梁也,从木喬聲”[1]。从木,表示“桥”与木材有关;“喬”即乔木,指高大、挺拔的树木。合“木”“喬”为“橋”,意为取高大的乔木为材料,拼接以使木头延长、增宽,跨于河的两岸。由此,“橋”的意义演化为方便行人往返于河流两岸的通道,后来泛指用各类材料建成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用途的桥梁,如拱桥、索桥、廊桥、天桥、立交桥以及公路桥、铁路桥、过江大桥、跨海大桥等。

历史地看,从远古至现今,随着自身建桥、造桥技术与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对桥梁的本质、作用及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深化,中华民族不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创了独特的建桥工艺体系,积淀了丰富的桥梁科技知识与成果,而且创造和形成了自身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桥梁文化。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桥梁文化中,“桥”被中华民族以自身独特的生活实践赋予了丰富的意涵——桥的内在本质在于交通,桥的基本作用在于流通,桥的文明价值在于连通,桥的至善诉求在于融通。中国桥梁建设辉煌成就的背后,闪耀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改造自然的雄奇创造伟力与睦邻友好、融通世界、协和万邦的济世情怀。

一、桥的内在本质在于交通——让人类获得更大的行动自由

人的生存时刻离不开水,因此,人类早期基本都是邻水而居——尽可能地在靠近有河流、水源的地方生活和活动。既然选择与水为邻,不免会产生为河流、沟壑所包围,阻隔之苦。恰如中华民族先民们建桥的初衷,桥是为了跨越各种自然天堑(尤其是河流、沟壑)造成的阻隔。桥的内在本质就在于交通——让人类获得更大的行动自由,获取更广阔的活动天地与发展空间,从而创造人类文明的明天。

在古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阻隔最突出的莫过于河流。人们想到河对岸去,苦于河水之险深,难以通过。为了使河面能够像地面那样可以徒步行走,人们便将木头等自然物架设在河的两岸,这就是原始的桥,叫作“梁”。这正是中华文化典籍《说文解字》中将“桥”解释为“水梁”的由来。不过,若论起人类建桥、造桥的灵感,则是得之于自然。“一般认为,人类学会建造各式桥梁,最初得益于自然界的启发。”[2]事实上,正是对自然物的有意或无意的模仿,催生了人类最早的造桥、建桥技艺。“自然界便已有天生的石梁石拱,溪涧落石,横流睡木,悬谷藤萝。这些不假人力的天然桥梁,可以使原始人类扩大活动范围,不至于相隔绝而不通。”[3]这种对自然界中一些事物的特征、状貌及变化、发展规律的观察与模仿,恰恰是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诸多人类文明活动的原点,其后必将要走向超越。桥梁建设亦是如此。

交通,即往来通达,现在一般用来指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毋庸置疑,桥梁是古往今来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建筑、交通设施之一。随着桥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桥梁建造得越来越坚固合理,桥梁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造型也越来越先进美观。今天,桥梁在与自然环境、城市景观的和谐相融中,已经演变成为集实用性、标志性和审美性为一体的综合交通建筑。然而,不论桥梁在材质、结构及形貌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演变,其交通的内在本质从未改变。远古时候人们为了觅食、安居、运输、迁移方面的行动便利而利用自然资源和智慧修建桥梁,现代社会人们同样是为了工作、生活、交往方面的行动便利,借助自然或人工的资源、材料以及体现人类智力成果的现代科技来建造桥梁。“从人类建造并获得造桥技艺开始到现在,每一座桥梁都代表也将继续代表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征服、一个胜利。桥梁史就是人类一步步征服自然障碍、提升生存环境的记录。”[4]

中华民族对于桥梁交通本质的认识不仅外化为在现实生活中建造一座座方便通行的实物形态的桥,也体现在精神世界对造成人们阻隔和分割的各种障碍、束缚的克服与超越。中国远古时期,当人力尚不足以克服跨越河流、沟壑造成的障碍时,便出现了能够凭借“神奇力量”驱使飞、潜的动物帮助架桥的想象。所谓“乌鹊填河成桥而度织女”“鼋鼉为梁以济弱水”的描述,就是这种情况的鲜活写照。可以看出,从物质到精神,从具体到抽象,桥梁被中华民族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满足人们通向彼岸”的精神寄托与美好希冀。不论这些“桥梁”以何种形态存现,它们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先民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的可贵情怀和神奇创造力。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204/667.html

上一篇:从地铁文化中引发的艺术管理思考
下一篇:美丽公路建设文化植入集成技术及应用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